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成(董事长)
QQ:289884972
微信:13950789551
传真:0594-2199551/2119551
手机:13950789551/18905949551
公司地址: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沟尾村新塘 (旧厂)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镇梅塘村东林66号(新厂)
佛教“一带一路”的先行者:历史上来往于南亚与中国的高僧们
来源:大公网 作者:嘉木扬·凯朝
2019年4月25日-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有37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等领导人将出席圆桌峰会。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确认出席论坛,与会的外方代表涵盖了全球五大洲各个地区,涉及政府、民间组织、工商界、学术机构等社会各界。
历史上的“一带一路”不乏佛教先行者,中国和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的高僧大德往来弘法利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往来于南亚和中国的佛教“一带一路”先行者。
中国佛教源于古印度佛教,但在历史上,中国佛教不同程度上受到过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等国佛教的影响。不仅这些国家的高僧大德不远万里来中国弘法利生,中国佛教高僧大德也前往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等国求法。他们都是佛教“一带一路”的先行者。
根据《佛国记》记载,1600多年前,东晋的法显大师赴斯里兰卡求法,在无畏山寺修持佛法两年,亲历当时斯里兰卡佛教和佛牙舍利出游的盛况。法显大师到达斯里兰卡时,无畏山寺派正处于极为兴盛的阶段。他在《佛国记》中记述:“王于城北迹上起大塔,高四十丈,金银庄校,众宝合成。塔边复起一僧伽蓝,名无畏,山有五千僧。”又道,“城中有起佛齿精舍,皆七宝作,王净修梵行。城内人民敬信之情亦笃……”在中外交通史上,法显大师所著的《佛国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法显大师是中斯“一带一路”佛教文化交流的先驱。他是从陆路出行西游,又乘船从海道归国的第一位僧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显著地位。“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大师是陆路去、陆路归,且比法显大师晚了200多年。
在斯里兰卡,法显大师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斯里兰卡人民心中有着崇高地位。斯里兰卡甚至有一个以法显大师命名的“法显村”,村子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至康堤市高速公路附近。
2012年9月,山东青岛举行“纪念法显西行取经海归1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300余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共聚法显大师曾经的登陆地,纪念法显大师。
斯里兰卡无畏山寺现任住持拉达纳悉利长老曾留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汉语说得非常流利。他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学员、法显大师同乡人李慧清赠送佛像,共同纪念法显大师。
尼泊尔蓝毗尼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尼泊尔佛教是藏传佛教金刚乘(密教)的主要起源地。密教文化中的“大威德金刚修持仪轨”,就是热罗大师艰苦跋涉,从尼泊尔伊让尼麻灯寺巴若大师那里迎请来的。热罗大师拜巴若大师为师,详尽学习了密续、观修次第、事法秘诀等一系列教法。
据尼泊尔《苏瓦扬普史书》记载:“加德满都一带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那伽巴沙湖泊,湖内有龙王居住。后来,文殊师利由摩诃支那(中国)来到此地,劈开了湖南边的山岭,将这一湖水泄干,并在此建立苏瓦扬普寺。以此因缘,此地得名尼泊尔。”文殊菩萨居五台山道场,驾临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调伏龙王、清除水患,使那里成为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此传说揭示了尼泊尔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历史关系。
历史上,前往尼泊尔朝礼释迦牟尼圣迹的中国僧人有很多。其中,最知名的是法显大师。公元405年,法显大师在释迦牟尼的家乡迦毗罗卫城及其出生地蓝毗尼花园瞻礼佛迹。十余年后,中国名僧智猛大师也来到迦毗罗卫朝圣。
在法显大师赴尼泊尔迦毗罗卫的同时,一位尼泊尔迦毗罗卫籍的僧人佛驮跋陀罗也来中国传播佛法。他于公元406年左右到达长安(今西安)弘传禅学,随后又经名僧慧远之邀赴庐山,译出禅宗诸经。公元418年,他来到建业(今南京),在道场寺与法显大师共同翻译《摩诃僧祇律》40卷,又与沙门法业、慧严等100多人翻译《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此外,他还在中国翻译了《观佛三昧海经》《文殊师利发愿经》等共13部125卷。佛驮跋陀罗在佛经翻译事业上的付出,为中国佛教界所敬仰和尊敬。
公元633年,玄奘大师赴尼泊尔朝圣。那时,迦毗罗卫已经倾圯,只剩宫殿故基塔和石柱遗迹。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在唐代,尼泊尔的金城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倡导开通了一条从中国长安经拉萨至尼泊尔加德满都再到印度的交通路线。僧人玄照、道希、玄太、玄烙、道方、末底僧诃、玄会等沿着这条道路往返印度时,都经过尼泊尔。
公元964年,中国沙门继业等300人由宋太祖派遣赴印度求法,归来时也经过尼泊尔。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王通婚时,都带去了佛陀等身像,并先后安置在拉萨建起的大昭寺与小昭寺中,为中尼友好交流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沿线地区的经贸及佛教文化友好交流也得以延续至今。
元朝时期,忽必烈从西藏迎请尼泊尔王子阿尼哥入北京元大都,他的雕刻风格以“西天梵相”著称。公元1271年,北京兴建妙应寺(白塔寺),阿尼哥承办白塔的外围本体设计。白塔通高51.9米,共5层,象征佛教所说的“五大”,即地、水、火、风、空。阿尼哥以古代印度宇宙观作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元大都兴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大白塔。
孟加拉佛教主要与中国藏传佛教有关。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以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为基础写作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这样赞颂阿底峡大师:“从二大车善传来,深见广行两种道;圆满道心无错谬,敬礼教藏燃灯智。”
阿底峡尊者曾经航海到爪哇和斯里兰卡学习和弘传佛教。他回国后,接受藏王邀请,历尽艰险,步行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达西藏,复兴佛教,并最终在西藏往生。他撰述了100多部宗教与哲学著作,现在仍保存于西藏的寺院中。因他著有《金刚瑜伽经》,他的出生地(孟加拉国达卡附近)也因此被人称作金刚瑜伽村而声名远扬。
法显大师的著作中,也提到古代孟加拉的佛教状况。他于公元5世纪初访问孟加拉,停留两年,游访各地佛教中心。在游记中,提及见到佛教繁荣昌盛的景象。
玄奘大师在著作中也记载了孟加拉地区的阿育王佛塔。他于公元7世纪游历这一地区时,见到各重要佛教中心地和大寺院中居住有大小二乘的佛教僧人。在槃陀罗伐咀那(北孟加拉)有20座寺院,在散摩多咤(东孟加拉)有30座寺院,那里的佛教学术与佛教活动十分兴旺。